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池田屋

    位置:池1(夫妻房)

    池田屋

    「池田屋」據推測建於日治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創建主為日人池田兵太郎,建造匠師以大木匠師鄭孟紅為首,共同參與的匠師尚有木匠李谷俤、羅房玉、以及土水匠師鄭金官等人。

    背景及文化價值概述

    高雄沿山地區因採樟腦事業,移住居民日漸增多,明治41年10月,蕃薯藔廳於六龜地區成立新支廳,成為帝國殖民的邊界,亦是原漢分界的前緣。隨著山區的開發,限縮原住民的活動空間,加上開採樟腦的過程中與原住民常產生糾紛,造成該地區的蕃情並不穩定。

    日人為了發展樟腦事業,對全臺的樟樹林地進行嚴格管控,為了有效隔離及驅逐這些他們口中的「蕃人」,日本人加派警力部署,大量日人進出,池田屋其主要功能在接待外來日人、軍隊駐防或供作日警宿舍之用。

    池田屋做為平地進入六龜山地部落之日軍警唯一的招待所與休息處所,在高雄縣日治時期山地區域開發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

    據訪談及戶政資料得知,池田兵太郎從事養豬業,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7月19自豬圈涉水返回池田屋時不慎被溪水沖走而過世。其後,池田屋即由其女兒池田美代及女婿池田秋好接手經營,直至戰後一年(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池田舉家返回日本後,因池田屋係池田兵太郎向六龜農會信用組合貸款所建,池田家返回日本時貸款尚未還清,故而產權遂移轉為六龜農會信用組合所有。

    光復後產權移轉為六龜鄉農會所有,民國四十八年又移轉高雄客運之客運站,成為外地進入本區(包含六龜鄉、茂林鄉、桃源鄉)之總轉運站;其不僅為本區之重要交通設施,更是住民外出工作、求學的共同記憶,與為本區全體居民甚至臨近山地聚落住民生活息息相關。

    現有形式格局仍維持原貌,房內的相關設施(例:榻榻米、壁櫥、小桌、廁所等)亦保留完整,係目前臺灣地區難得一見的保存完整之日式旅社建築之案例。

     

    池田屋於2003 年9 月8 日登錄為高雄縣歷史建築,登錄理由為:

    1.建於日治時期,與六龜之日治時期歷史及樟腦產業發展史有密切關係,具歷史意義。

    2.除屋面外,牆體構造及空間、形貌等仍保留原有樣式,室內之被櫥、窗台等亦多維持原貌。

    3.本建築過去曾為旅社、車站等用途,修復後將在觀光、文化上具有再利用發展之潛力。

     

    資料來源:

    高雄文獻第9卷第2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稇源商店六龜支店暨洪家家族文書史料介紹〉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編

    〈六龜歷史影像誌-起家 六龜里老相片集〉六龜區公所編

    〈北客㈥龜採樟史蹟聚落整體環境保存營造計畫〉高雄市政府客家委員會

    建築結構

    六龜池田屋初創時係作為旅社使用,平面成ㄇ字型,開口朝西,分南、東、北三棟。

    入口位於南棟中央偏東處,入內設玄關,玄關東側為店主居住的寢間,八疊大(八塊榻榻米),設有「床の間」、押入(壁櫥)及便所(廁所)。玄關西側配置三間旅客寢間及台所(廚房),寢間均為六疊大,玄關與緣側(走廊)相連。東棟配置四間旅客寢間及一間便所(廁所),寢間六疊大,其間以障子相隔,兩側各設有一處押入(壁櫥)供作儲放寢具之用。北棟配置四間旅客寢間及風呂(浴室),其面積較大,為八疊規模,寢間與寢間之間亦以障子相隔,兩側設有押入(壁櫥)。

    造型式樣上,屋根(屋頂)為切妻(懸山)形式,屋面瓦作為日本黑瓦(一說初創時為草頂),壁體為真壁造(編菅莖夾泥牆),外覆雨淋板,地坪架高。此外,緣側(走廊)及窗戶設有雨戶(木板拉門)及戶袋,雨戶用以防止風雨對緣側(走廊)木地板及寢間榻榻米造成損壞,戶袋則作為收納雨戶之用。初建時的平面格局及立面如圖所示,整體形貌屬日式風格。

    建築物特徵及現狀:

    1.建築平面呈ㄇ字型,由三棟一層樓高的建築物所組成,屋頂為斜頂,構造形式為木架構壁面包覆魚鱗版。

    2.現貌除屋頂瓦作因毀損而全面翻修為金屬浪板、部分檜木樑柱抽換成杉木外,大抵仍保存創建時的原貌。

     

    資料來源:〈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01池田屋旅社時期的空間使用

    池田屋旅社時期的空間使用

    資料來源:〈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02池田秋好

    池田秋好原名藤村秋好,因入贅池田家,故而更改姓名為池田秋好

    照片為池田美代、池田秋好及兒子池田岩夫

    資料來源:羅宗發先生

     

    羅宗發620820池田秋好夫婦

    (有檔案)

    大約昭和6(西元1931)年池田美代(臺籍)為池田兵太郎的養女,與任職警察分駐所警手池田秋好結為夫妻,池田兵太郎過世後,遺留「池田屋」旅社由其繼任經營。

    池田夫妻光復後回到日本,池田屋旅社幾經輾轉於民國42(西元1953)年為高雄客運接手經營。

    照片為池田美代及池田秋好

    資料來源:羅宗發先生

     

    04池田岩夫

    池田岩夫(右1)為六龜客運站前身「池田屋」旅社創建人池田兵太郎之孫。

    拍照背景可見六龜發電廠,而六龜水泥橋已通行數年。

    資料來源:羅宗發先生

     

     

    樟腦局

    六龜區是本市的觀光重鎮之一,區內人文多元,是少數同時群聚閩南、客家族群、原住民及大陸新移民的地區;而六龜區向來最為人所知的,不外手是溫泉、泛舟、彩蝶谷、十八羅漢山以及豐富的農特產。其實,六龜區早年更是有名的採樟聖地。

    六龜樟腦開發

    在漢人及近代文明介入臺灣山林之前,整個臺灣山林是「蕃人」的世界,森林對「蕃人」的意義是野獸的繁殖場、番社的防風林,並防止敵蕃的襲擊而得以保全生命財產,因而「蕃人」對森林長期保持著相當節制不濫用的愛林思想。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帝國整備軍力逐步擴張,對週邊弱勢國家展開殖民掠奪,領有臺灣之後,如何面對佔有全島領域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山林及流寓其間之「蕃人」,被總督府視為治臺急務。

    樟腦為臺灣特產,其原料是樟木蒸餾而得白色結晶。19世紀期,樟腦可用來製作賽璐珞(用於製造軟片或玩具);在中法戰爭後,發現樟腦可製成無煙火藥,需求大增、價格暴漲。

    當時臺灣樟腦獨占世界市場,山林中的樟樹製腦被剛到臺灣的日本政府視為「將來最有益的事業」,因而亟欲取得對臺灣樟樹製腦的獨占專賣權,在此之前,自然必須綏撫游移山林間的臺灣「蕃民」。然而,臺灣總督府初期殖民掠奪的山林政策卻與臺灣「蕃人」傳統的愛林思想違和,造成往後「蕃害」之嚴重,卻是臺灣總督府所始料未及,這也表明臺灣總督府要進入臺灣山林之前,必然無法避免來自臺灣「蕃民」經年累月的武力交涉。

    臺灣樟腦事業最早是在北部地區,尤其是苗栗客籍人士從事最多,迨北部樟樹採取近尾聲時,便逐漸轉移至六龜地區。採樟結腦需要有專業技術,又因樟樹位於深山林中,瘴癘與原住民出草的威脅令一般人不敢輕易從事。樟腦事業的發展不只促進本地早期發展的動力,更造成特定族群人口的島內遷移。

    本區除新威地區有來自美濃的客家人士居住外,六龜客籍人士多數於日治大正、昭和年間自桃竹苗地區遷至本地,具有採樟結腦、代木製材的林業技術工。這批人除具有特殊技術外,也擁有資金,是日人重視與合作的對象。

    當時具有資本之臺籍人士自為腦長(獨資之腦寮老闆),腦長經營設立之腦寮數基本單位為腦戶。日人限制最高個人得設75戶。依設立之腦寮多寡,須設現金、土地(原居地)、保證人與其中一項之抵押保證。

    南部專賣總局當時設立於屏東,而六龜之樟腦局則為南部少數僅有,當時所轄區域由大津至梅山口,東至臺東廳界,西至臺南州界。腦丁為樟腦業的基本勞工,每於森山林中採伐樟樹,設置鼎灶生火蒸煮,所需生活補給由腦長僱工定期送入。所製成之成品由挑夫配合荷槍軍警保護運送下山,途中須防土匪與原住民偷襲。

    日治時期六龜日人軍警眾多之因,樟腦業的開發是一大因素。六龜當時設置樟腦專賣局並有倉庫數座,繳收各民間樟腦館所生產的樟腦製品所在位置,即在舊林務局工作站辦公舍正後方。

    大正時期最後一年,隨著樟腦事業的式微與山林「蕃害」趨於穩定,六龜山林終於被整編為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附屬演習林,演習林事務所設於六龜,直至日治時期結束,以六龜為中心的六龜山林一直作為臺灣四大演習林之一,亦是位處最南的帝國大學演習林,六龜山林自此步入另一個歷史階段。

     

    資料來源:

    〈六龜歷史影像誌-起家 六龜里老相片集〉六龜區公所編

    〈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05樟腦製作設備

    樟腦製作設備

    資料來源:〈六龜街區文史調查結案報告書〉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樟腦局結束營業前合影

    (有檔案)

    樟腦局結束經營前職員合照留念

    光復前六龜地區的樟腦產量已大幅減少,收入已不敷支出成本,故決議停止營業。

    資料來源:邱定慶先生

    林業試驗所

    六龜位居山林,在漢人與平埔族人未入墾之前,傳統人口結構上以布農族為主,隨著區域逐漸開發,而後漸漸發展成包括日人在內的各族群混居的情況。隨著人口的變遷與混居發展,在六龜地方也逐步設立各項民政設施,包括教育機關、醫療機關設施、授產指導機關、產品交易所等,如此各項產業的逐漸茂盛、前述之人口結構的變遷與民政上更多的施展,皆說明了從大正末期以來至昭和年間,六龜確實已發展成產業、商旅往來重要的中繼站了。

    明治42年(西元1909)臺灣總督府將這些基本財產林交付做研究試驗林。因為原住民管理的關係,昭和元年(西元1926)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設立「臺灣演習林」;昭和2年(西元1927)在六龜庄設立辦公處,之後在扇平設立苗圃經營熱帶樹種及造林,重要樹種有柚木、廣葉杉、麻竹、巒大杉、柳杉、金雞納樹、安南漆、樟等。

    造林面積有620公頃,最注重部份金雞納樹造林面積,大約400公頃(沼田教授研究之金雞納樹造林),年產120頓樹皮,可望10年之後將年生產300頓,在昭和12年(西元1937)在扇平成立作業所,昭和13年(西元1938)設立金雞納樹皮收納倉庫,昭和15年(西元1940)建設金雞納樹皮乾燥場,同年8月上田弘一郎副教授當主任。

    民國35年(西元1946)4月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接管,成立「第二模範林場」,編為六龜事業區劃分為(一)、(二)、(三)區經營管理;民國37年(西元1948)9月歸併於臺灣省政府農林處林管理局高雄山林管理所六龜分所;民國38年(西元1949)復將有關金雞納事業部分劃歸該所設立試驗中心,並於翌年民國39年(西元1950)6月將本事業區內25個林班有關金雞納林地部份,劃歸省林業試驗所,成立金雞納試驗場(現為六龜分所),以資研究熱帶林業之用;在民國39年(西元1950)11月接管旗山事業區及楠梓仙溪事業區之一部份,民國53年(西元1964)改稱為「六龜分所」,民國91年(西元2002)改稱為「研究中心」。扇平位於高雄市茂林區,日據時代原為日本京都大學演習林之一部份。光復後,幾經變革,現隸屬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

    扇平工作站原有四大工作任務:

    1. 扇平苗圃為一提供育苗業務之重要場所。
    2. 金雞納樹皮曬場。
    3. 樹木標本園。
    4. 南臺灣最主要之森林研究據點。

    位於高雄市荖濃溪上游,面積六萬五千公頃,區域內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十座以上,其中關山(3,667公尺)為最高峰,因此富有森林的變化,低海拔部份準熱帶林相,中海拔有樟、栲林之暖帶林,比較高地區有紅槍,溫帶林最上部份有臺灣雲杉、冷杉等寒帶性的針葉樹。

    高雄山林管理所六龜分所於民國42年(西元1953)12月接管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樟腦局六龜製腦管理所業務,至民國49年(西元1960)2月全省林務機構改制,隸屬農林廳林務局楠濃林區管理處六龜工作站,並於民國61年(西元1972)7月接管荖濃工作站撤銷之業務,同時設立藤枝分站,後期更改為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六龜工作站迄今。

     

    資料來源:

    〈六龜歷史影像誌-起家 六龜里老相片集〉六龜區公所編

    〈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07金雞納試驗場

    (有檔案)

    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前身「金雞納試驗場」。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8金雞納試驗場

    (有檔案)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位置:便所

    高雄汽車客運期的形貌

    據研究單位研判,本建築可能建於日治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創建主為日人池田兵太郎,建築原名「池田屋」,其初建時為旅社,主要的用途在作為接待日人及日警住宿之用。戰後,其產權移轉為六龜農會信用組合所有,由鄭全、何錦榮及劉來成等人先後承租,經營型態由旅社而酒家而旅社。

    直至民國四十二年(西元1953 年)由高雄汽車客運公司承租,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 年)由高雄汽車客運公司承購後,其經營型態才底定為客運站。由著重私密性的旅社轉而成為開放性的客運站,高雄客運六龜站的空間形貌為便於車輛的進出跟停放,遂產生很大的改變。

    其中,南棟西側台所(廚房)因應客運車之進出而被拆除,南棟原玄關及西側寢間被改造成售票亭及候車室,原有的架高地板、押入(壁櫥)、障子、緣側(走廊)木柱及屋架等均遭拆除,候車室並新作候車椅以供候車旅客使用。東棟因變更用途為辦公室及司機休息室,故而將緣側(走廊)地坪及戶袋、雨戶拆除,寢間的隔間障子改為木板隔間。北棟則因配合停車場的開闢而將西側三間寢間及緣側(走廊)地坪、戶袋、雨戶一併拆除,整體空間產生極大的改變。此外,中央的庭院亦因應客運車進出及乘客上下車的需求,砍除了中央的蓮霧樹及矮灌木,地坪則由泥土地更易為混凝土地坪。

     

    資料來源:〈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09池田屋客運站時間的空間使用

    (無檔案)

    池田屋客運站時間的空間使用

    資料來源:〈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池田屋(高雄客運六龜站前身)由其發展歷程及建築形貌觀之,其至少擁有下列幾項特質:

    一、日治時期六龜地區發展史的重要歷史見證

    池田屋(高雄客運六龜站)為當時六龜別警備線的警察及林業工作人員進出六龜、桃源及茂林山地部落的休息及寄宿場所,其不僅見證了當時的番害及六龜警備線的設置及林業的發展,在六龜地區開發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見證角色。「池田屋」的興衰及易主,亦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情勢及產業興衰,在日治時期六龜地區的山地管理與開發以及臺灣林業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價值。

    二、六龜地區住民甚至鄰近山地聚落住民外出工作、求學生活的共同記憶之投射

    高雄汽車客運原名高旗自動車株式會社,成立於日治大正八年(西元1919 年),社長為張榮德。隨著旗山六龜遂道的開通,昭和二年(西元1927 年)高旗自動車株式會社遂在六龜設站營運。其初有客運車兩輛,一天發車一班,站址設於民生路二十二號,其後站址並經多次更易。當時站址僅供候車之用,停車場與站址分開,亦無正式客運站設施。直到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 年)高雄汽車客運公司承購池田屋後,方將停車場、站址結合,並透過空間改造,設置了售票、候車、辦公、休息等較完善的空間設施。六龜居民至此,方擁有一處較為正式的客運站。

    自高雄汽車客運在六龜設站以來,其間雖有部分時間因六龜旗山遂道的路況不佳,而出現未能每日發車的情形,其他時間,客運車每天均按時載運著居民及物資進出六龜,肩負著聯繫內外的交通使命,迄今已達九十餘年之久。池田屋作為客運站使用至今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且仍在持續使用中。其與居民生活的關係密切,擔負著包含六龜區、茂林區及桃源區等山地區對外交通總轉運的角色,成為本區住民外出工作、求學生活的共同記憶之投射,早已成為六龜居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在居民間存在著濃厚的歷史情感。

    三、目前難得一見的保存較好之日式旅社建築之案例

    就日治時期臺灣旅社研究之價值而言,目前發現尚存的日治時期旅社中,「池田屋」堪稱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案例,具有高度的保存及研究價值。高雄汽車客運公司營運期間雖因營運需求而拆除了部分空間,但日治時期旅社的氛圍尚存。

    再者,就建築而言,其以榻榻米為基本模矩的空間規劃及日式風格,以及地方性木料的使用(除了檜木並大量使用在地的楠木、樟木),具體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型態、建築技術的發展以及在地化材料的應用,具有高度的文化資產價值。

    四、在地匠師詮釋日式建築並加入傳統營建思維的案例

    池田屋之平面格局與一般常見的日式旅社不盡相同,其尺寸規劃雖以榻榻米為基本模矩,但細部尺寸則加入了門公尺的吉凶考量,足見匠師的規劃設計中加入了傳統的營建思維,也反映了在地匠師對日式建詮釋。

     

    近年來,建築本體因部份材料弱化及白蟻蛀蝕嚴重而出現局部下陷傾斜的損壞,高雄客運在旅客安全的考量下本欲將之拆除,所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及六龜區公所本著保存高雄市重要文化資產的初衷進行搶救,由六龜區公所提報將之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其後除儘速進行調查研究外,並因應目前的損壞提出修復計畫。期能藉由高雄客運六龜站的修復及再利用,留住日治時期六龜地區開發的重要見證,並提供舊建築重生的機會,進而對未來六龜的發展有正面的助益。

     

    資料來源:〈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六龜客運站小李秀鳳

    (有檔案)

    民國60(西元1971)左右,三姊妹李秀鳳、戴秀雲、李秀琴於客運站前合影,由照片可見當時可能為秋冬時節,且正值國定節日。

    客運站因是舊時的日式旅社改營,建物遠高於前方路基,屋頂尚為日式黑瓦;如今則已填高與站內地板同高。

    資料來源:李秀鳳小姐

     

    荖濃陳秀琴002

    (有檔案)

    資料來源:陳秀琴小姐

     

    img425陳鴻銘

    (有檔案)

    資料來源:陳鴻銘先生

     

    57羅宗發客運站

    (有檔案)

    資料來源:羅宗發先生

     

    DSC00050

    (有檔案)

    入口門廊位於南棟中央偏東處,三面皆未設牆,是室、內外空間的過渡,以壓低的屋根(屋頂)強化入口,是整體建築的視覺焦點所在。

    資料來源:

    六龜區公所

    〈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15緣側(走廊)01

    16緣側(走廊)02

    (無檔案)

    緣側(走廊)

    緣側為室內與戶外庭院的中介空間,有延伸室內空間的功能。一般日式住宅多將緣側設於座敷(客廳)、居間。

    池田屋因呈ㄇ字形配置,故而所有空間皆鄰接緣側而面向庭院

    資料來源:〈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DSC06598

    (有檔案)

    司機休息室大通舖

    資料來源:六龜區公所

     

    位置:風呂(右邊)

    池田屋重建解析

    • 風化

    木料暴露在戶外環境下最易遭受風化作用,高雄客運六龜站之方位為坐北朝南偏西5度,較嚴重之風化出現在建築物西面、東西及南面。其中,西向立面在西曬的影響下,風化程度較高,致使雨淋板表面剝蝕、變形及破損嚴重。

    18西向柳杉雨淋板之風化損壞

    西向柳杉雨淋板之風化損壞

     

    • 腐朽
    •  

    19柳杉雨淋板底部腐朽損壞

    柳杉雨淋板底部腐朽損壞

     

    20母屋上層腐朽損壞

    母屋上層腐朽損壞

     

    三、白蟻啃蝕

    • (繫樑、緣束母屋、小屋樑、軒椼等)最為嚴重。其小屋樑與小屋束接合處甚至發現巢穴。

    21緣側上方繫樑與緣束、母屋之白蟻危害情形

    •  

     

    22小屋樑與小屋束接合處之白蟻巢穴

    小屋樑與小屋束接合處之白蟻巢穴

     

    • 天牛蛀蝕
    •  
    • 水漬污染
      •  
      • (屋頂)滲水嚴重,木構件均留下被雨水浸淋過的痕跡。此外,天花板並發現受上昇水氣凝結堆積而產生的水漬痕。

    23屋頂木構件表面之水漬痕

    •  

     

    • 翹曲
    • (屋頂)部份,致使其在使用多年後亦產生翹曲或開裂現象。
    • 開裂
      •  

     

    高雄客運六龜站目前最為嚴重的損壞有二:一為土台及柱腳木料的腐朽及蟲蟻蛀蝕,造成構架傾斜;二為屋架中的木料,尤其是主要橫向構件小屋樑,遭蟲蟻蛀蝕的狀況最為嚴重,甚至已出現白蟻築巢的情況;二者均已影響到建築本體的結構安全。由於損壞狀況遍及建築本體各處,必須進行全面性修復。

    就古蹟及歷史建築的修復而言,落架修理對建築物的擾動最大,對其原有的文化資產訊息影響亦甚大。因此,在落架之初,必須進行準確而詳實的測繪,將建築的原有形貌完整記錄,以作為未來修復的依據。落架時,所有構件除應編碼記錄外,落架過程中亦需詳加記錄各構件之組合形式及拆解程序,以充實建築本體之文化資產訊息,並作為復原重組時的參考。木料缷下後,應再次進行損壞調查,以了解其確實損壞狀況。損壞的木料除嚴重影響其結構安全外,應儘可能以原物原位復原為原則,損壞部分則修補處理。此外,為延長木料之使用年限,木料必需進行防腐及防蟲蟻處理。

     

    資料來源:〈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位置:風呂(左邊)

    DSC07802-1

    (有檔案)

    資料來源:鄒裕明先生

     

    DSC07804-1

    (有檔案)

    資料來源:鄒裕明先生

     

    六龜車站-銀河-原圖

    (有檔案)

    資料來源:鄒裕明先生

     

    DSC07807-1

    (有檔案)

    資料來源:鄒裕明先生

     

    DSC07901-14

    (有檔案)

    資料來源:鄒裕明先生

     

    DSC07990-19

    (有檔案)

    資料來源:鄒裕明先生

     

    DSC07905-17

    (有檔案)

    資料來源:鄒裕明先生

     

    DSC07890-8

    (有檔案)

    資料來源:鄒裕明先生

     

    鳥瞰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鳥瞰02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位置:售票亭

    34售票亭

    (無檔案)

    售票亭

    南棟候車室及售票亭原為池田屋的玄關、寢間及緣側(走廊),其後因應使用機

    能的改變,將空間更易為今貌之候車室及售票亭。

    資料來源:〈原六龜里池田屋調查研究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編

     

     

    位置:候車室

    候車室02

    DSC06595

    (有檔案)

    客運站候車室

    資料來源:六龜區公所

     

     

    :::
    ▲開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