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最新消息

    【六龜印象】山林河畔六龜心事 列印
      資料更新時間:108-03-08 10:42

    山林河畔六龜心事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張光宗

    本文獲作者李慧宜授權轉載自我們的島

    01

    高雄六龜很特別。它位在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屏東平原的交會處,地形優美而壯麗。這裡先是布農族和鄒族的居住地,後來樟腦產業、伐木事業,陸續開創出繁華榮景。六龜的族群自成一格,閩南人聽得懂原住民話,客家人大多講台語,1960到1970年代,又有外省老兵來開路。只是說半世紀內,樟腦業消退、森林禁伐,2009年又遇上八八風災,現在的六龜,還好嗎?

    十八羅漢山,是高雄六龜的入口意象。山壁上細沙、砂石層層疊疊,是百萬年來荖濃溪沖刷與沉積的結果。為了保護特殊地景,林務局在1992年,設立「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

    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解說員蔣昭貴說,在十八羅漢山被納入自然保育區後,連本地人都不能進入,可是八八風災後,六龜發展幾乎停滯,居民開始跟林務局溝通,希望可以開放讓遊客進入。為了兼顧生態保育與地方發展,林務局答應有條件開放該區,前提是必須培訓在地人做解說員,由六龜人來保護自己的保護區。

    蔣昭貴強調,十八羅漢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日治時期完成的隧道。同為解說員的廖志雄解釋,這裡共有六個隧道,總長大概三點多公里。他說:「隧道是日治時代穿鑿的,主要作用除了人民通行,還有一個是運送木材和樟腦。」

    在林務局和屏東科技大學合作下,經過三年努力,六龜的山林環境教育解說工作,終於在十八羅漢山開花結果,甚至還能將經驗傳遞出去。前來參觀的唐佳豐,是屏東霧台的魯凱族青年,看到六龜人以保育為基礎,透過導覽重建在地產業。他意識到,要往前走,得先走回過去、認識歷史,就像現在的六龜人一樣。

    02

    1927年出生的范阿旺,身體很健壯,每天早上,一定先跟土地公打招呼,才展開一天的生活。小小的一片菜園,種了十幾種作物。93歲的范阿旺看似腳步緩慢,但是說起日治時期六龜的樟腦產業,記憶還非常清晰…他說,早期焗腦算是高尚人物,在日本人口中,焗腦的人是「師傅」。昭和16年以前,是以手工製作樟腦,後來就換成機器來製造了。

    樟腦可以製造無煙火藥,全球在1914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需求量最高。1916年,日本外銷樟腦近一千萬公斤,其中八成來自台灣,這同時奠定樟樹量密集的六龜,在世界樟腦產業的重要性。六龜耆老鍾士明、鍾照明兩兄弟也回憶,日治時期犯罪的人,只要願意到山上焗腦,就能免除罪責。

    03

    樟腦產業在北部先發展,桃竹苗採樟量減少後,逐漸轉向中南部。二十世紀初,許多掌握技術的腦丁,和擁有資金的投資者也就是腦長,紛紛舉家南遷六龜。像范阿旺,鍾士明和鍾照明兄弟,他們的父親都來自新竹。

    日本政府撤台後,樟腦產業急速沒落。1952年,鍾家在六龜鬧區開了一家雜貨店,名為永光行,也參與到剛起飛的伐木產業,和1960年代末南橫公路的開墾。鍾照明說,早期永光行算是六龜地區最大的一家雜貨店,從山上工作下來的人,只需挑個扁擔、兩個茄芷袋(傳統農用袋),到永光行就能買到所有家用品。

    04

    靠山吃山的人越多,六龜越熱鬧,不同族群的人在山裡一起討生活,交換著彼此的語言和文化。洪稇源商號第四代洪勝林說,他的阿祖會講原住民話,早期原住民比較不喜歡日本人,可以接受漢人,所以阿祖都是用原住民話跟他們溝通買賣山產。范阿旺和鍾士明、鍾照明也是如此,都是來自新竹竹東的客家人,說的是海陸腔的客家話,可是來到六龜,不僅會講北部的海陸腔客語,也學會了南部客家人慣用的四縣腔客家話,連台語、日語也很道地。

    很難想像,現在看起來平凡無奇的山城馬路,一百多年前曾經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六龜最老字號的蕃產物交換所-洪稇源商號,由旗山人洪見濤在1911年設立,專門買賣原住民提供的各式山產。現在洪稇源商號的負責人洪勝林說,牛車裝滿就是一稇,當年取名洪稇源商號,是希望豐收富足之意。

    05

    洪稇源商號的格局,以商業為主、生活為輔,從店面到倉庫、廚房、房間,一直到客廳,每個空間都有兩道門,彼此相通,機能性很高,甚至還有個大房間,專門給下山的原住民休息。至於洪稇源商號的斜對面,是日本人從1929年起,開始營運的旅宿池田屋,現在已經是高雄客運六龜車站。

    06

    洪稇源商號、六龜客運站,地處鬧區裡的華南街,另外一條光復路,則是雜貨店、山產店林立,永光行就在這條馬路上。至於六龜最老的光華戲院,位於太平路上,現在已經是一家牛肉麵店。六龜返鄉青年李佩,回鄉從事社區工作,時常會載妹妹四處溜達,一邊騎車一邊跟妹妹解說六龜早期的榮景。她說:「我會跟我妹妹講說,這邊以前是六龜第一家戲院、那裡是第二家戲院,然後我妹很訝異,她反問我『六龜現在這麼無聊耶!』」

    沒錯!現在六龜區常住人口只剩一萬人上下,其實過去的繁盛時期,單單只是街上往來的人,至少就超過一萬。

    07

    2018年底,六龜誕生了一本充滿老故事的新書「六龜風華、山林人生」。這本書由三位文史工作者完成,主要負責的是從高雄市區搬進六龜定居十一年的吳憶萍,另外兩位是屏東高樹社區工作者黃素鑾,和六龜在地居民黃姝妍。

    吳憶萍表示,回到六龜定居後,一直想了解當地的文化與歷史脈絡,又因為很喜歡跟老人聊天,才想盡快把老人的口述與記憶留下來。黃素鑾表示,一開始並不知道六龜的過去這麼豐富,進行田野調查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故事。至於黃姝妍本來只是單純的訪問、記錄,沒想到無意間問到自己的父親,發現原來祖父是當年樟腦業鼎盛時期的腦長,自己老家正是老字號的腦館。

    挖掘家鄉的故事,有時候像瞎子摸象,只能看到冰山一角,有時候又如穿越時空隧道,只要度過黑暗就能看到光亮。吳憶萍強調,山林會讓六龜人思考,人與土地的情感,以及人與山林共存的道理。

    08

    荖濃溪貫穿六龜奔流,河岸邊的淺丘、山巒交錯而生,孕育出一個個山林聚落。對六龜來說,荖濃溪是書寫歷史的墨汁,周遭的森林,不只記載過去的移民故事,也道盡大自然被過度取用的事實。歷史不老,但缺乏記錄很快就不見,六龜還有機會,因為人還在、大山大河還在,故事待續中。

    上版日期:108-03-05
    :::
    ▲開啟 ▼關閉